智能卡行业市场现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智能卡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市场规模也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
智能卡:内嵌有微芯片的塑料卡(通常是一张信用卡的大小)的通称。一些智能卡包含一个微电子芯片,智能卡需要通过读写器进行数据交互。智能卡配备有CPU、RAM和I/O,可自行处理数量较多的数据而不会干扰到主机CPU的工作。智能卡还可过滤错误的数据,以减轻主机CPU的负担。适应于端口数目较多且通信速度需求较快的场合。卡内的集成电路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随机存储器RAM和固化在只读存储器ROM中的卡内操作系统COS。卡中数据分为外部读取和内部处理部分。
“智能一卡通”是以IC卡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手段,将智能建筑内部的各项设施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用户通过一张IC卡便可完成通常的钥匙、资金结算、考勤和某些控制操作,如用lC卡开启房门、IC卡就餐、购物、娱乐、会议、停车、巡更、办公、收费服务等各项活动。而不必像以往携带多把沉重的钥匙开门,去各个对应部门交费等繁杂的操作。整个系统可根据需要对各部门进行监控管理和决策,各局部系统和终端可自动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归纳,供系统查询、汇总、统计、管理和决策。
通过IC卡可互相沟通,既满足各个职能管理的独立性,又保证整体管理的一致性。从不同使用场合可以分为:校园智能一卡通,小区智能一卡通,办公大楼智能一卡通,企业智能一卡通,酒店智能一卡通,智能大厦智能一卡通等。根据卡片类型可以分为:IC卡(使用最为广泛),ID卡(逐步淘汰中),CPU卡(发展趋势)。伴随着银行卡芯片化、移动支付应用加速拓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观念、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也随之改变,行业监管政策先后出台,促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智能卡的应用已不仅局限于早期的通信领域,而是扩展到了金融财务、社会保险、交通旅游、医疗卫生、政府行政、商品零售、休闲娱乐、学校管理等多个领域。这种广泛的应用使得智能卡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为行业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全球智能卡市场中,电信SIM领域的应用占比约54%的份额,金融领域近30%,政府和居民健康相对占比较小,为4.5%。
全球智能卡行业已进入发展成熟期,市场规模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据Eurosmart(欧洲智能卡行业协会)数据,2020年全球智能卡出货量为95.4亿张,同比减少4.91%,2021年全球智能卡出货量为95.05亿张,同比减少0.37%。
智能卡芯片市场格局较为分散,国内厂商主要集中在紫光国微、中电华大、复旦微电、国民技术和聚辰股份等企业。从销售收入来看,紫光国微智能卡芯片市场份额占比达12.77%,居国内厂商首位。中电华大智能卡芯片市场份额占比为10.69%,其次为复旦微电和国民技术,市占率分别为5.71%和1.47%。
智能卡产品应用领域广泛,覆盖社保、金融、通信、交通、医疗、教育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金融领域,以智能卡迭代磁条卡已成为行业大趋势,发卡量保持稳健增长。在政府社保领域,第三代社保卡已在部分省市地区展开试点工作,未来有望推广至全国。在交通领域,《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的颁布将大大加快ETC卡产品的普及、更新速度。同时,伴随云服务、大数据、传感器、AI、通信等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开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或将带来物联网卡需求的爆发。随着NFC技术、安全技术、软件技术等行业相关技术的应用和行业政策的推动,智能卡的应用领域将日益拓展,应用场景不断扩充。
智能卡应用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和国家快速发展,特别是通信智能卡和EMV迁移趋势下使用的金融IC卡,需求迅猛增长,为我国智能卡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智能卡海外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金融支付、移动通讯等下游应用领域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智能卡产品使用需求,促进智能卡行业发展壮大;中国本土企业逐渐掌握智能卡设计生产的技术工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未来中国智能卡潜在增长空间较大,预计2026年中国智能卡市场规模达到462.55亿元,同比增长10.3%。
智能卡行业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看起来相当乐观。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卡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城市等,为智能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智能卡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将得到显著提升。随着芯片技术、加密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的不断进步,智能卡将能够满足用户对高效、安全、便捷服务的需求。此外,智能卡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智能卡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